- 您所在的位置:
- 海南農業(yè)品牌網首頁
- 儋州農業(yè)品牌首頁
- 品牌觀察
- 文章頁
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在橡膠林下種木耳,小木耳長成大產業(yè)
發(fā)布時間:2024-05-13 16:26:59 作者:
在儋州市大成鎮(zhèn)推賽村委會廣好村,幾千畝橡膠林下藏著“寶貝”。這個“寶貝”就是生長在橡膠林下的食用菌白背毛木耳,它能讓“一地生多金”,預計近兩年可發(fā)展成產值達億元的產業(yè)規(guī)模。
這份生態(tài)富民產業(yè)能在儋州落地生花,少不了海南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科研人員的身影。這家小院獲批成立于2023年,依托于海南閩林農業(yè)有限責任公司,該公司原先在白沙發(fā)展林下食用菌產業(yè),后來經考察,儋州的氣候及橡膠林地資源條件更適合種植食用菌。從此,一塊綠地、多份收益的林下經濟悄然崛起。
人才
牽手院校實地科研 增產量、育人才兼得
日前,中國農村專業(yè)技術協(xié)會公布“美科技小院”名單,海南有三家入選,海南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榜上有名。這家小院的科研團隊走遍儋州市16個鎮(zhèn)、10個國有農場,培訓人員約1000人次,帶動從業(yè)人員100多人,可謂碩果累累,但這一路走來并不容易。
海南閩林農業(yè)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從事發(fā)展林下食用菌產業(yè),但在白沙邦溪種植白背毛木耳時不是很成功。2021年,經過多番考察,終選擇落戶儋州市大成鎮(zhèn),“儋州氣溫比白沙平均低2-3℃,更適合白背毛木耳的栽培。”但由于白背毛木耳在橡膠林下簡易設施條件種植,其綠霉菌污染嚴重,對毛木耳的產量和品質都有較大影響。
海南大學分校區(qū)就坐落在儋州,熱帶農林學院(農業(yè)農村學院、鄉(xiāng)村振興學院)專門從事熱帶農業(yè)人才培養(yǎng),為何不尋求合作?就這樣,雙方一拍即合達成合作。
海南大學充分發(fā)揮人才優(yōu)勢,于旭東博士帶領團隊成員羅燦、于家堃、孫世琛等進行白背毛木耳栽培技術研究,科研人員在每年駐扎基地120天以上,進行實地科研,扎根在生產線。經過兩年攻堅克難,一個菌袋的干木耳產量,從以前的不到100克增加至現(xiàn)在的110克,綠霉菌的污染也有所降低,2023年公司種植的226畝橡膠林下白背毛木耳產值達1300多萬元。
“400萬袋,每袋半年就可以收三茬,市場上每斤銷售14元,產值高,效益也高。”羅燦說,目前基地種出的木耳供不應求。他們現(xiàn)在準備將木耳進行清洗后切絲切片等深加工,還打算與食品企業(yè)合作,做成即食產品。
技術
向科技要生產力
產品提質,收益提高
初夏時節(jié),風暖日長,在廣好村林下經濟示范基地,一間間棚子搭在橡膠樹下,不過里面空蕩蕩,并未看到黑木耳食用菌菌袋的影子。“我們的生產時間是從10月到次年清明節(jié)后?,F(xiàn)在我們在進行消毒,準備下半年的種植。”海南大學熱帶農林學院研究生于家堃查看竹架的消毒情況。
于家堃大學本科學的是經濟學,讀研時選擇農藝與種業(yè)專業(yè),整天與土地打交道。“我覺得干實業(yè)更能實現(xiàn)自我人生價值,對國家、群眾幫助更大。”雖然是次接觸農業(yè),但他跟隨導師入駐基地,每天穿梭在林間,自己動手,實地操作,樂在其中。“我的任務主要是在實驗室篩選高產栽培基質。”經過多番篩選、試驗,團隊終培養(yǎng)出適合儋州種植的白背毛木耳栽培基質。
2023年在該小院的技術指導下,白背毛木耳的綠霉菌污染率明顯降低,同時篩選出基質配方,使得每個菌袋的產量提升約8%-10%,從原來單個菌袋產干木耳100克提升至110克,2023年整體產量增加2萬公斤,產值增加56萬元。
在基地的一塊空地內,堆積如山的木屑特別顯眼,空氣中還散發(fā)陣陣的酸味。“這是橡膠木的木屑,是我們菌袋的主要配料之一。”于家堃介紹,小木耳如何做成大產業(yè)?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很關鍵。比如新疆種植的食用菌,菌袋配料大多是當?shù)靥赜械挠衩仔尽⒚拮褮さ绒r作物混合一定比例形成。海南擁有豐富的橡膠林資源,經過小院團隊研發(fā),他們使用橡膠木屑、麥麩,米糠等多種原料,經過調解配比形成現(xiàn)在使用的栽培基質。“效果非常好,產量也比其他地方高。”
正是這種降本增效的做法,該小院種植的木耳在品質上得到提升,收益非??捎^。今年,他們計劃擴大種植面積,面積擴大300畝以上。同時與村集體及企業(yè)謀求合作,讓更多村民參與進來,力爭下半年公司種植800萬菌袋以上,預計產值達3000萬元左右,在2025年計劃帶動農戶種植2000萬袋,毛木耳產值達1.5億元。
效益
產業(yè)升級,嚴控品質
培育壯大富農產業(yè)
每天清晨,大成鎮(zhèn)廣好村村民李先生就騎著電動車從家里出發(fā),前往木耳基地產業(yè)園工作。“在家門口就能打工,太方便了。”雖然現(xiàn)在暫時沒有任務,但他還是時不時過來看看。
“過去,家里收入單單靠割橡膠,耕種幾畝薄田。由于膠價不景氣,一年到頭沒有多少收入。”回憶起之前的日子,李先生直搖頭?,F(xiàn)在好了,年底農閑時,能到基地幫工,每月有3500元左右的收入,而且在基地還可以學習白背毛木耳的種植技術,掙錢、顧家、學技術都能兼顧。
“通過發(fā)展毛木耳產業(yè),能夠帶動村民就業(yè),持續(xù)增收致富。”熱帶農林學院(農業(yè)農村學院、鄉(xiāng)村振興學院)黨委書記于旭東說,現(xiàn)在科技小院正在積極推動毛木耳產業(yè)發(fā)展,一方面聯(lián)系企業(yè)做深加工進一步合作,協(xié)調當?shù)卮逍〗M加入基地,并為村民提供就業(yè)崗位;另一方面,引導村民科學合理種植毛木耳,嚴控品質拓寬銷路。
“現(xiàn)在我們正在采購設備,切片機、切絲機,烘干設備等,打造現(xiàn)代化生產線。”于旭東說,毛木耳產業(yè)提質升級,離不開科技的助力。2023年科技小院成立后,開始著力研究和推廣海南毛木耳野生資源開發(fā)、栽培技術和育種技術。目前,科技小院組織開展橡膠林下食用菌栽培技術7期,培訓農戶1000多人次。
“科技小院成立后,導師和研究生長年駐扎生產一線,專注毛木耳新品種選育,提升毛木耳標準化栽培生產技術,努力研發(fā)適合儋州當?shù)氐娜酌径a工藝。”于旭東介紹,該科技小院還在光村試驗種植紅托竹蓀,與其他市縣開展熱帶菌種的研發(fā)種植合作。與此同時,海南擁有豐富的菌種資源,他們將進行種子資源收集保存,進行人工馴化,做好技術儲備,達到生產條件后可推廣種植。
如今,科技小院已與儋州市大成鎮(zhèn)的12個村委建立合作,采用“公司+高校(科技小院)+村集體+農戶”的合作模式,由公司統(tǒng)一提供菌種,統(tǒng)一提供菌棒,統(tǒng)一供應菌需物質,統(tǒng)一收購加工,統(tǒng)一品牌營銷,科技小院提供統(tǒng)一技術培訓與服務,農戶分工栽培,使得儋州市每畝膠林林下經濟增收5000元以上,同時帶動參與的農戶年增收2萬-3萬元,村集體增收12%以上。
人才
牽手院校實地科研
增產量、育人才兼得
日前,中國農村專業(yè)技術協(xié)會公布“美科技小院”名單,海南有三家入選,海南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榜上有名。這家小院的科研團隊走遍儋州市16個鎮(zhèn)、10個國有農場,培訓人員約1000人次,帶動從業(yè)人員100多人,可謂碩果累累,但這一路走來并不容易。
海南閩林農業(yè)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從事發(fā)展林下食用菌產業(yè),但在白沙邦溪種植白背毛木耳時不是很成功。2021年,經過多番考察,終選擇落戶儋州市大成鎮(zhèn),“儋州氣溫比白沙平均低2-3℃,更適合白背毛木耳的栽培。”但由于白背毛木耳在橡膠林下簡易設施條件種植,其綠霉菌污染嚴重,對毛木耳的產量和品質都有較大影響。
海南大學分校區(qū)就坐落在儋州,熱帶農林學院(農業(yè)農村學院、鄉(xiāng)村振興學院)專門從事熱帶農業(yè)人才培養(yǎng),為何不尋求合作?就這樣,雙方一拍即合達成合作。
海南大學充分發(fā)揮人才優(yōu)勢,于旭東博士帶領團隊成員羅燦、于家堃、孫世琛等進行白背毛木耳栽培技術研究,科研人員在每年駐扎基地120天以上,進行實地科研,扎根在生產線。經過兩年攻堅克難,一個菌袋的干木耳產量,從以前的不到100克增加至現(xiàn)在的110克,綠霉菌的污染也有所降低,2023年公司種植的226畝橡膠林下白背毛木耳產值達1300多萬元。
“400萬袋,每袋半年就可以收三茬,市場上每斤銷售14元,產值高,效益也高。”羅燦說,目前基地種出的木耳供不應求。他們現(xiàn)在準備將木耳進行清洗后切絲切片等深加工,還打算與食品企業(yè)合作,做成即食產品。
技術
向科技要生產力
產品提質,收益提高
初夏時節(jié),風暖日長,在廣好村林下經濟示范基地,一間間棚子搭在橡膠樹下,不過里面空蕩蕩,并未看到黑木耳食用菌菌袋的影子。“我們的生產時間是從10月到次年清明節(jié)后?,F(xiàn)在我們在進行消毒,準備下半年的種植。”海南大學熱帶農林學院研究生于家堃查看竹架的消毒情況。
于家堃大學本科學的是經濟學,讀研時選擇農藝與種業(yè)專業(yè),整天與土地打交道。“我覺得干實業(yè)更能實現(xiàn)自我人生價值,對國家、群眾幫助更大。”雖然是次接觸農業(yè),但他跟隨導師入駐基地,每天穿梭在林間,自己動手,實地操作,樂在其中。“我的任務主要是在實驗室篩選高產栽培基質。”經過多番篩選、試驗,團隊終培養(yǎng)出適合儋州種植的白背毛木耳栽培基質。
2023年在該小院的技術指導下,白背毛木耳的綠霉菌污染率明顯降低,同時篩選出基質配方,使得每個菌袋的產量提升約8%-10%,從原來單個菌袋產干木耳100克提升至110克,2023年整體產量增加2萬公斤,產值增加56萬元。
在基地的一塊空地內,堆積如山的木屑特別顯眼,空氣中還散發(fā)陣陣的酸味。“這是橡膠木的木屑,是我們菌袋的主要配料之一。”于家堃介紹,小木耳如何做成大產業(yè)?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很關鍵。比如新疆種植的食用菌,菌袋配料大多是當?shù)靥赜械挠衩仔?、棉籽殼等農作物混合一定比例形成。海南擁有豐富的橡膠林資源,經過小院團隊研發(fā),他們使用橡膠木屑、麥麩,米糠等多種原料,經過調解配比形成現(xiàn)在使用的栽培基質。“效果非常好,產量也比其他地方高。”
正是這種降本增效的做法,該小院種植的木耳在品質上得到提升,收益非常可觀。今年,他們計劃擴大種植面積,面積擴大300畝以上。同時與村集體及企業(yè)謀求合作,讓更多村民參與進來,力爭下半年公司種植800萬菌袋以上,預計產值達3000萬元左右,在2025年計劃帶動農戶種植2000萬袋,毛木耳產值達1.5億元。
效益
產業(yè)升級,嚴控品質
培育壯大富農產業(yè)
每天清晨,大成鎮(zhèn)廣好村村民李先生就騎著電動車從家里出發(fā),前往木耳基地產業(yè)園工作。“在家門口就能打工,太方便了。”雖然現(xiàn)在暫時沒有任務,但他還是時不時過來看看。
“過去,家里收入單單靠割橡膠,耕種幾畝薄田。由于膠價不景氣,一年到頭沒有多少收入。”回憶起之前的日子,李先生直搖頭?,F(xiàn)在好了,年底農閑時,能到基地幫工,每月有3500元左右的收入,而且在基地還可以學習白背毛木耳的種植技術,掙錢、顧家、學技術都能兼顧。
“通過發(fā)展毛木耳產業(yè),能夠帶動村民就業(yè),持續(xù)增收致富。”熱帶農林學院(農業(yè)農村學院、鄉(xiāng)村振興學院)黨委書記于旭東說,現(xiàn)在科技小院正在積極推動毛木耳產業(yè)發(fā)展,一方面聯(lián)系企業(yè)做深加工進一步合作,協(xié)調當?shù)卮逍〗M加入基地,并為村民提供就業(yè)崗位;另一方面,引導村民科學合理種植毛木耳,嚴控品質拓寬銷路。
“現(xiàn)在我們正在采購設備,切片機、切絲機,烘干設備等,打造現(xiàn)代化生產線。”于旭東說,毛木耳產業(yè)提質升級,離不開科技的助力。2023年科技小院成立后,開始著力研究和推廣海南毛木耳野生資源開發(fā)、栽培技術和育種技術。目前,科技小院組織開展橡膠林下食用菌栽培技術7期,培訓農戶1000多人次。
“科技小院成立后,導師和研究生長年駐扎生產一線,專注毛木耳新品種選育,提升毛木耳標準化栽培生產技術,努力研發(fā)適合儋州當?shù)氐娜酌径a工藝。”于旭東介紹,該科技小院還在光村試驗種植紅托竹蓀,與其他市縣開展熱帶菌種的研發(fā)種植合作。與此同時,海南擁有豐富的菌種資源,他們將進行種子資源收集保存,進行人工馴化,做好技術儲備,達到生產條件后可推廣種植。
如今,科技小院已與儋州市大成鎮(zhèn)的12個村委建立合作,采用“公司+高校(科技小院)+村集體+農戶”的合作模式,由公司統(tǒng)一提供菌種,統(tǒng)一提供菌棒,統(tǒng)一供應菌需物質,統(tǒng)一收購加工,統(tǒng)一品牌營銷,科技小院提供統(tǒng)一技術培訓與服務,農戶分工栽培,使得儋州市每畝膠林林下經濟增收5000元以上,同時帶動參與的農戶年增收2萬-3萬元,村集體增收12%以上。